大同大北门东北角有条南北通向的街,取名“黄花街”,它南十字交操场城东街,丁字交雁同东路,北交玄冬门东街,弯曲通向东大街。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提起黄花街,使人不禁想起了大同土特产金针菜。据说明朝末年,兵荒马乱中士兵们把大同附近的一个叫倍加造的村子风生机旺盛的黄花菜踏的不成样子。那会儿当地有个名叫金针的姑娘,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痛惜。于是就对其精心管理培植,结果,黄花菜又死而复活,棵棵长的亭亭玉立,开满了醉人的鲜花。
在金针姑娘的带动下,众多乡亲开始种植和管理黄花菜,因此发展很快。不久,由于黄花菜适应性强,又不苟求土壤条件,坡坡岭岭,沟沟畔畔,田埂地边,房前房后,到处是种植的黄花。那年农历六月,便是黄花含苞欲放的季节,在桑干河畔,御河之滨,采凉山以及六棱山一带,一簇簇,一丝丝,一片片,轻盈娇艳的黄花,汇成了金色的海洋。其时,也正是采摘黄花的农忙季节。金针姑娘黎明即起,踏着晨露,要抢在花蕾裂嘴之前采摘下来,把鲜黄花及时加工,制成干菜然后上集市去卖。
第二年,战乱平熄,金针姑娘便在城风搭起了黄花店来,消息一传开,销路极广,因为刚采摘的黄花,用温水烫过,调以麻酱、蒜泥、老陈醋,鲜香爽口,是有名的山乡风味小菜。干黄花可以烧、炒、炖、蒸、油炸,香味可口,和木耳配在一起,色泽,味道十分协调。作为辅菜,黄花菜配肉,配鸡、配蛋做汤无不想宜,所以,黄花菜不久便供不应求。
这时,许多商贩也看出名堂来,争相改做黄花生意,一时间,菜蓬店铺拉成一条长街。这里出售的黄花名贵的是“七根芯”,它条粗壮、肉肥厚、油质多,只有金针姑娘独家出售,远近驰名,故而人们把金针姑娘卖的黄花称为“金针菜”。
旧日,曾一度时期唤这条街为“金针衔”。那时节,第一个庭院和店铺在邻街路面或屋顶上晒满黄花菜,一时就有人常来买黄花,或食用、或药用。解放后,政府命名时去其俗称更名为“黄花街”。如今,仍有一些年老人唤黄花菜为金针菜,就是从那会开始的。
这是我在一个网友那里看到的。蛮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