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主张利用天地之气强健身体。所谓“夏三月”即是农历的四、五、六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共六个节气。中医认为夏气通于心,一年之中,心与夏天的关系最密切。在炎热的季节里,借助外界阳气的辅助,顺时调养心脏,能够帮助心脏更健康更充分地发挥功能。
心脏——全身血脉的总枢纽近年全球气候多变,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刮风打雷又下雨;冷热交替之中,早晚温差不同,身体特别敏感。入伏后气温急升,夏季在五行中属“火”,与我们的脏腑“心”相对应,夏气通于心,人们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甚至心慌胸闷、睡眠不佳等症状。
这些多属于心火亢旺症状。而心脏又属五脏之主,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对于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至关重要!所以应及时调整起居作息,可适当夜卧早起,早晚宜延长户外活动时间;饮食方面应适量吃些清火祛湿的食物,并戒躁制怒,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要神清气和、胸怀宽广、思想平静下来,避免心火内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准备安然度夏。
夏季宜养心,那么,这心该怎么养?中医认为“心藏神”,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那么,夏季如何养心呢?
起居上,注意“夜卧早起,坚持午睡”
夏季昼长夜短,天气渐热,晚上蚊虫开始增多,会让夜里入睡时间逐渐推迟。因晚睡早起,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因此,睡子午觉很重要!
夏季的中午11~13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手少阴心经“当班”之时,心经气血最旺,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中午最热,气血充斥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尤其是午饭后,消化道血供增多,大脑的血供就更为减少,最易困乏。而适当的午休,可使心和大脑得到休息,保持精力充沛。
夏季睡子午觉最养生,分别是在中午和晚上的11点到1点间入睡。在这两个时辰入睡可助养阴、养阳,使人体趋向“阴阳调和”的健康状态,缓解夏乏。
饮食上,坚持口味清淡,红色为主原则
从中医角度说,“心”可不是单单指心脏,它是一个系统。“心”不仅支配血脉运行,还主持精神活动。“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者君主之官”,夏季为心所主。“心”强健是整体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的基础。
中医认为,养心可以多吃“红”色食物,它们对应的同为红色的血液及负责血液循环的心脏!对于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虚寒体质更可以多多益善!
同时可多食一些养心安神的食品,如:莲子、百合、茯苓、小枣、柏子仁,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香蕉、西瓜等。豆制品、鸡肉、瘦肉枸杞、红枣、红豆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食物中抗氧化剂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
夏季三大疾病--谨防
1、夏季的高温、闷热、雷雨、大风、天气骤变,常会诱发或加重头痛。另外,睡眠不足、情绪激动、精神疲劳都可诱发头痛。应对夏季头痛,不能过分依赖药物,可通过调剂饮食、补充水分,消暑降温、节制冷食、调整情绪、注意休息等手段进行保守治疗。
2、夏季也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痱子、过敏性皮炎、汗斑、湿疹等恼人的皮肤病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应对皮肤病,公众要常洗澡、勤换衣服,被子、毛巾等经常漂洗消毒。尽量少到蚊虫多的地方,皮肤瘙痒时可涂些止痒药水。
3、夏季还是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等胃肠疾病的高发期,消暑方式不当是主要原因。预防肠胃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还要喝开水,少吃冷饮。
结尾
关于夏季养心就说到这里。当然这其中的门道儿还有很多,后面会跟大家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