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古代将立秋分三候:
“初侯凉风至”,立秋后,开始刮起凉风,也带着一丝凉意;
“二侯白露降”,天气渐凉,晨起时会出现晶莹的露珠;
“三侯寒蝉鸣”,禅在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也在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立秋,撞上三伏,谨防“秋老虎”
俗话说,“有一种热,叫回笼热;有一种虎,叫秋老虎。”
今年立秋,还处在三伏之中,
会出现“热死牛”的闷热天气,秋老虎的到来,会带来闷热天气!
“秋后一伏热死人”,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时节,做好三防,远离疾病,更健康!
1、防“秋燥”
入秋后,第一要防的就是“秋燥”,燥是秋季之主气,
而容易被秋燥所伤的就是肺脏。
传统的中医认为,秋主燥肺,燥气会通过鼻子进入肺脏,伤及肺的津液。
2、防“秋膘”
中国民间有贴秋膘说法,夏天天气炎热,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差,人体会消瘦,到了秋季,脾胃的功能提升,秋季也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就开始“增膘”。
但是要注意合理的控制自己的体重,过度的肥胖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
3、防“伤风”
虽说还没有出三伏天,但随着立秋的来临,温度会慢慢的降低,
也会有阵阵的凉风袭来,也会增加细菌病毒对身体的侵蚀
尤其是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大,再加上天气闷热,
经常开风扇,空调,很容易遭受风寒,导致热伤风等,引起感冒,咳嗽,炎症等。
今日立秋,不睡“三觉”,不吃“三饭”,为秋冬打下基础,具体指什么?
不睡“三觉”:1、不睡闷头觉,生气时,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的跳动加快,对大脑产生刺激,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2、不睡湿发觉,中医认为,湿头发睡觉,会使人体的阳气变弱,增加湿邪的入侵,导致风寒感冒,疲惫不堪等症状。
3、不睡太晚觉,长期熬夜的人,身体的免疫力下降,身体抗病的能力下降,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侵蚀。
不吃“三饭”:1、不吃饱饭,吃的太饱,太撑,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引起胃脏疾病。
2、不吃夜宵,会引起胆固醇,脂肪的堆积,引起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诱发糖尿病,会增加结石的风险。
3、不吃剩饭,剩饭剩菜最好少碰,长期储存的食物,不仅是失去自身的营养物质,也会滋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细菌,病毒。
立秋养生,多食二物,常饮二水,做好二事!
立秋养生,多食二物1、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此时也是茄子熟的季节被称为是“秋茄”。
茄子有清热止血、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的功能,
也含有其他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中主要的是含有大量的维生素P。
有极强的抗氧化,清除心脑血管,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作用。
3、莲藕
莲藕,性平、味甘,有清热解燥的功效,
莲藕是非常“养人”的一种食物,也是适合秋天食用的小食物。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藕:“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
气候干燥可适当的吃些莲藕,有袪火,止咳,解渴,消炎,润肺的功效
并且也是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佳品。
立秋养生,常饮二水:1、谷谷丁菊花茶泡水
将谷谷丁、菊花、金银花、桂花,混合成谷谷丁菊花茶饮用。
谷谷丁是有名的“下火草”,适合降秋燥、去秋火的,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去火消炎作用。
菊花能够疏风,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功效。
桂花有润燥作用,对皮肤干裂、声音沙哑、口腔炎等有一定疗效,
性质温和,可舒缓情绪,消除沮丧,帮助身体对抗秋燥。
2、尾参茶泡水
尾参,又叫玉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皆将其列为上品。
是国家卫生部首批公开的30种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之一。
《中药大辞典》记载现代临床应用尾参强调其:“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养胃之功”。
有滋养镇静神经和强心的作用,对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舌燥和温热病后期,
或因高烧耗伤津液而出现的津少口渴,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症具有效。
立秋养生,做好二事:1、不长期吹空调
“春捂秋冻”,即使天气闷热,也不要经常在空调屋。
长时间吹空调,毛孔疏松,很容易导致寒气侵入体内。
立秋后,就容易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表现,甚至连走路都会疼。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预防骨关节病,最好适量添加衣物。
2、保持乐观的情绪
夏末秋初早晨,曙光初照,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
傍晚,若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神怡如梦,涤尽心头的烦闷,暑热顿消。
良好的情绪,适当的放松,是预防一起疾病的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今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立秋之后,暑气渐消,逐渐迎来凉爽的天气。
但是,依然要注意防“秋老虎”,此时,做好养生事宜,可以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立秋以后,不睡“三觉”1、不睡湿发觉
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切不可睡湿发觉。
如果头发湿,就进入睡眠状态,不但容易导致头痛,还会招致湿邪入体,秋冬十分容易生病,危害健康。
2、不睡带心事觉
人们都说,悲春伤秋,秋季人的情绪容易低落。
但是,晚上睡觉之前,要尽量保证心态平和宁静,身体充分的放松。
这样睡眠才会质量很高,如果你睡觉的的时候还在想事情,很容易引起失眠。
3、不睡熬夜觉
立秋后,还有“秋老虎”,闷热的天气,容易导致熬夜。
然而,长期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给疾病增添机会入侵人体。
所以,一定不要睡熬夜觉,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助力健康长寿。
立秋以后,不吃“三饭”1、不吃过撑的饭
吃的太饱,太撑,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引起胃脏疾病。
2、不吃夜宵
长期吃宵夜,会引起胆固醇,脂肪的堆积,引起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诱发糖尿病,会增加结石的风险。
3、不吃剩饭
立秋后,天气依然炎热,容易滋生细菌等,一旦吃剩饭,容易诱发腹泻、腹痛等。
另一方面,剩饭菜,易产生亚硝酸盐,尤其是绿叶的蔬菜,会损害健康。
立秋时节,多饮三茶1、尾参茶,滋阴润燥
立秋之后,需防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用尾参泡水喝,可滋阴润燥,对抗秋燥之症。尾参,不但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还可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增强免疫力之效。尾参,含有的维生素A,对改善干裂、粗糙的皮肤状况有不错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对抗秋燥不适。
2、谷谷丁菊花茶,去火消炎
立秋后,依然炎热,并且越来越干燥,人体容易上火。
此时,用谷谷丁、菊花、金银花、桂花,一起泡水喝,可去火消炎。
谷谷丁被中药界誉为清热解毒的“八大金刚之一”,可很好的去火消炎。
菊花,清热解毒,去火消炎,与谷谷丁搭配,清热解毒效果加倍。
金银花,可疏热散邪、清解血毒,经常和菊花搭配使用。桂花,性质温和,可中和茶性,一起搭配泡水,清热解暑,去火消炎,大有益处,对于预防改善上火,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3、紫苏生姜茶,解暑降温
今年立秋,处于中伏和末伏之间,此后,依然高温酷暑,需要解暑降温。
用紫苏叶、陈皮、生姜一起煮水代茶饮,有益健康。
紫苏,可发汗解表,生气宽中,健脾祛湿、防暑降温。
生姜,可驱赶病邪,助阳气发散以排寒。
陈皮,可健脾和胃,搭配在一起,养生效果加倍
立秋时节,做好三防
1,防秋老虎
立秋后,早晚温差变大,甚至有时白天也会很热,尤其是秋后不下雨,暑气更是逼人,一定要防范“秋老虎”。
民间有个说法,总结了24个秋老虎,意指,立秋当天若没下雨,会在立秋后24天,同样很热,之后的24天叫做“24个秋老虎”。
若立秋当天下雨了,称为“顺秋”,意思是 “顺秋”后,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宜人。
2,防胃病
立秋后,天气转凉,有些人还会吃些冷饮、冰凉的食物,这时,很容易导致胃肠痉挛、收缩,引发胃病。
加之,天气变得凉爽,人们的食欲大增,吃得多,也会增加胃肠的消化负担。
3,防关节病
入秋后,一方面 暑热蒸腾,另一方面 寒意袭人,很容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
且,有些尿酸高、痛风者,病情也容易复发或加重。
经过一夏天的美食诱惑,有些人没有抵挡住,入秋后,很容易疼痛发作。
立秋过后,重养肺,吃三果中医认为,肺为“娇脏”,直接与口鼻相连,是外邪病毒第一个侵犯之地。
肺部,最怕“寒”,在寒气到来时,往往第一个沦陷。此外,燥主秋令,且燥邪易伤肺,导致口鼻干燥、干咳、皮肤干裂等症。
如果,秋燥伤肺,伤及元气,则冬季来临时,易出现肺系疾病。
因此,立秋过后,要注意养护肺部健康。
1、雪梨
《本草纲目》中记载:梨可“润肺良心、消痰降火”。
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可润肺生津、止咳化痰,对抗秋燥。
雪梨,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炖煮或者熬膏。
立秋后,多吃点雪梨,对于改善咽喉不适,滋阴润肺,十分有益。
2、荸荠
荸荠,有“地下雪梨”、“江南人参”之美誉。
荸荠,汁多味甜,可滋阴润肺、止咳、润燥、化痰。
多吃点荸荠,可以清肺化痰,帮助肺部排毒,有益肺部健康。
所以,秋季,吃荸荠也是不错的润肺食物哦。
3、柑橘
柑橘,也是秋令水果,对肺部健康有益。甘菊味甘酸,可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
用其榨汁或蜜煎,可改善肺热咳嗽,秋季,不妨多吃点柑橘。
立秋时节,贴“秋膘”,别盲目老话讲“一夏无病三分虚”,加之立秋要“贴秋膘”。
于是,很多人,立秋一到,便开始“进补”。
此时,一定要注意,别盲目“贴秋膘”!
现代人,普遍处于营养代谢过剩的情况,一定不要盲目贴秋膘。
一旦大肆进补,盲目贴秋膘,不但容易导致肥胖,还会诱发各类疾病。
立秋后,进补是必要的,但进补不可以乱补,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1、忌无病乱补2、忌虚实不分3、忌多多益善4、忌凡补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