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目前华为至少有 700 名数学家、800 多名物理学家、120 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以及六万多名工程师,这是华为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攻坚力量。那么,华为作为一名企业,真的有那么多数学家、科学家吗?甚至有人说,华为的科研力量已经比清华北大、中科院等985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强大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篇文章,站长就简单聊聊华为的科研力量。
华为的科研力量01 华为的科研设施
和中科院一样,华为有遍布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和武汉等地的各大研究所,这些研究所的定位不同,负责的产品线也不一样:
南京研究所:专注于业务软件,数据通信两大领域的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的研发。
上海研究所:无线网络设备,终端旗舰智能手机,海思移动芯片产品和新能源业务。
杭州研究所:智能摄像机、以及网络云研发。
北京研究所:聚焦数据通信金属的研发。
武汉研究所:背靠中国光谷,专注于光容量研发和终端研发。
西安研究所: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固定网络,手机手表手链等领域。
成都研究所:存储研发,无线二次研发,传输研发。
除了国内各大研究所外,华为还在德国、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日本、加拿大和土耳其等国家建立了8个境外研究所,主要依托当地的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
比如,俄罗斯在无线射频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华为早在1999年就在俄罗斯设立了数学研究所,吸引顶尖的俄罗斯数学家来参与华为的基础性研发。
2001年,华为在硅谷和达拉斯设立了两个研究所,因为美国是CDMA、数据通信和云计算的发源地。
随后,华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设立了3G技术研究所,因为瑞典是3G技术的发源地,这里的爱立信是3G技术的领导者。
此外,华为在德国慕尼黑的研究所现在已经拥有将近400名专家,研发团队本地化率达到了80%。
华为除了上述研究所外,还有一个直属总部的实验室——2012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要面向的是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的研究,比如新一代通信、云计算、音频视频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2012实验室以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命名,比如香农实验室,高斯实验室、谢尔德实验室、欧拉实验室、图灵实验室等。
02 华为的科研人员
截至2019年底,华为的全球员工总数高达19.4万人,其中科研人员约有9.6万人,占总人数的49%。
而在这9.6万明研发人员中,包括 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以及六七万名工程师。
如此庞大的研发人员力量,比中科院的科研人员数量还要多(不过说实话,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博士占比更高)。
截至2015年12月31日, 华为加入了300多个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开源社区, 担任超过280个重要职位, 在IEEE- SA、ETSI、WFA、TMF、OpenStack、Linaro、OASIS和CCSA等组织担任董事会成员。2014年提交标准提案超过4800篇,2015年提交提案超过5400 篇,累计提交提案43000余篇。
03 华为的研发投入
作为一个科技型企业,华为每年投入研发费用的20%~30%用于基础科学研究,去年有近900亿人民投入了研发,早就进入了研发开支世界前十的行列。
按照20%的基础研发占比来计算,意味着华为每年将有200亿左右的费用投入基础科学研究。
那么现在200亿左右的基础科学研究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下表是2017年国内大学科研经费的排名情况:
是的!这个200亿元超过了国内科研经费TOP5大学的总和!
华为为什么要关注基础科学研究?关于华为要招聘顶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原因,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华为目前在通信领域已经超越了老牌公司,走在了最前面,按照任正非的话说就是已经进入了“无人区”。
而在这一阶段,通信技术要想在向前进一步,就要在数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上下功夫,而不是局限于现有的理论进行缝缝补补。
而现在无论是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在这一领域都还没有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理论,所以华为只能招聘数学家自己去研究。
上面一图是华为任正非总裁接见了Polar码的发现者Erdal Arikan教授,并给他颁奖。
华为真的能比肩中科院和清北院校吗?很多人认为,华为无论是在基础科学的资金投入、科研人员投入还是实验室数量上都颇具规模,甚至有人认为,华为的科研力量已经超过了中科院和清北一票高校,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科学驿站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华为作为一个公司,盈利是企业的基本目标,而基础科学研究并不像工程研究一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反哺工业设计,带来可预期的利润。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学,它们的研究成果可能要经过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验证,而等到可以应用于产品,则又要经过上百年时间,能花这么上百年时间进行持续投入而不求利润回报的,只能是以财政作为支撑的科研院所。
这也就决定了华为任正非所说的数百名数学家也好,物理学家也好,绝大多数是工程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研发难题。而中科院的数学家则是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正如数学家丘成桐质疑华为有700名数学家的真实性一样,任正非所说的数学家应该只能算数学工程师,而不是真正的数学家。
丘成桐: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曾获得过世界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是几何分析学奠基人,微分几何领域最厉害的数学家之一,首位获得这个“数学界诺贝尔奖”的华人,他的的老师是国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所以,华为的研发能力是很强,但在理论研究方面,与中科院及清北高校相比还是逊色不少的,而我们目前最应该做好的,就是让像华为一样优秀的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通力合作,真正做到“产-学-研”的融合。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谢谢您的问题。华为有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说明任正非极其看重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作用。
算法比硬件牛。华为的工程师,主要是硬件创新、产品实现。 但是,当各商家产品硬件高度趋同的时候,数学和算法就成为核心竞争力。早在上个世纪,华为召集数学家,通过函数计算,攻克了GSM多载波干扰难题。竞争对手多年来也想模仿,但是没有成功。得算法者得天下,一点都不夸张。在华为眼里,数学是一切的源头。直到今天5G通信基带算法、信号处理算法等,华为也一直扮演着算法设计师的角色。
华为比别人牛。任正非早就说过,人类社会进步的道路,是基于基础科学的,就包括物理、数学研究。华为之前在工程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头,但是工程持续创新,面临了基础理论的瓶颈。说的再直白一些,华为科技研发步子太大,发现既有理论远远不够、支撑不够,这被华为称为无人区,无人导航,无人追随,只有自己摸索基础科学,才能找出科技的更高阶、更新点。华为的理念比同行要高。人才比产品牛。华为卖手机、造芯片,都是呈现出来的产品。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华为产品科技含量很高,但产品背后,是华为无数物理学家、数学家与工程师的思想交流、思路对接。芯片、软件是核心差别,需要架构、算法支持,需要数学工具、模型实现,需要物理层、网络层、分布式同步推进。能把这些在产品中实现,不是一般人。欢迎关注,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