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因而被誉为“活化石”,中国把它誉为“国宝”。如今大熊猫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仅限于中国的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局部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巨大变化近代才发生。近几百年中国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栖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猫曾经生活在低山河谷,现在已经成了居民点。大熊猫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长的海拔1200~3400米之间。目前,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大熊猫的存亡,早已为世人所关注。今后为保护和繁殖大熊猫,还需要继续寻找别的熊猫,给熊猫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并每天喂它吃竹子。
为什么大熊猫在逐渐减少?
在地质历史时期,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京周口店,以及越南和缅甸的北部。在第四纪约1.1万年前的最后冰川时期,大熊猫向长江上游退缩到青藏高原东缘的秦岭、岷山、邛崃、相岭和凉山等5大山系的高山深谷中。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受不断增强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急剧减少,并不断被分割隔离,使这一古老的孑遗动物濒临灭绝的边缘。对它的生存现状和未来的命运,国内外都予以极大的关注。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阻止或延缓大熊猫的灭绝,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急迫的任务。而深入理解大熊猫的行为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护这一古老、珍稀、特有、濒危的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的社会影响。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誉为“活化石”。
如今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