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地貌复杂多样,地貌类型齐全,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水域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有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为5653米。 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也形成了中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
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
断陷盆地内分布着河流冲积平原、洪积扇、丘陵、台地等,盆周为断块山,盆底与山顶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
盆周白山冰川地貌保存完好,发育典型,盆地内部冰川谷和岗垄地貌形态在垂直方向呈层状分布,既有多级剥夷面、多级阶地(如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宽谷河段可见到4~6级阶地),也存在层状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区的奇观(如在木里海拔3000~3800米地带的典型的云杉、冷杉树林里随处可见古红壤)。
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中国民族经济的历史性特征是什么?
中国
民族经济
的
历史性
特征:
一、
中国民族
经济发展
的
多样性
与统一性: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
分布格局
:不同民族及其不同的生计方式,是在不同的
地理
与
生态环境
下形成的,
我国
疆域
辽阔,地理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这就使得生长和繁衍
在这块土地上
的各民族,在久远的
古代
起,就形成了类型多样,情况各异的
经济
文化特征。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与内在联系:各民族在不同
地域
环境下,在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和经济类型,
总体
上说,分为农耕经济型、畜牧经济性、和采集狩猎经济型,这些经济类型是需要沟通、交往互补的。只有互补才能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使民族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完善。这种
互补性
决定了各不相同经济类型民族间的吸附性和依存性,中国各民族的
凝聚力
由此产生。
二、中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性
:
地区
间的、民族间的、民族内部的(川滇交界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云南滇池、洱海地区的
彝族
进入封建
地主
经济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