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之后,以迅猛之势继续向北前进。5月21日,中央军委接到前方刘伯承、聂荣臻发来的侦察报告,迅即在礼州土官庄(今田坝村)的边家祠堂内召开了军事会议,会议完全同意刘、聂关于改道的正确建议。决定红军主力改由冕宁经大桥、拖乌一带彝族聚居区,在安顺场一带抢渡大渡河。会后,军委于当日下午18时发出万万火急的改道电令。
当时的凉山还处在奴隶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其贫困,主要分为沽基家族、倮伍(老伍)家族和罗洪家族三个大的家支,彼此经常互相“打冤家”、械斗不息。同时,彝族同胞由于长期受封建王朝和国民党政府及地方军阀的压迫与歧视,对汉人抱有很深的民族成见,惯以抢夺汉人财物、抓获汉人为奴。
虽然彝族聚居区内部家支各立,但却能保持一致对外,并擅长山林作战。历代统治者以及国民党政府与地方军阀把彝族当成野蛮人,对彝区频频用兵进剿,但大都以失败告终,因而把彝区视为畏途,所以,历史上的汉族军队想通过彝区几乎不可能。1863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覆没于此,除了大渡河的阻挡、清军的阻截,遭到彝民不断围攻也是重要因素。红军怎样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成为继续北上的关键。
芦山县的历史文化
芦山秦并巴蜀之际建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县城因系三国时蜀汉大将姜维屯兵时所筑,故又称“姜城”。县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樊敏阙及石刻、平襄楼、青龙寺大殿和省级保护单位王晖石棺。八月彩楼会(包括芦山花灯和芦山庆坛)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县博物馆馆藏文物9000余件,尤以汉代文物闻名海内外,汉代石兽占全国同类文物数量的一半以上,因此芦山又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
1992年,芦山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9.5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