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视频还能走多远】
做三农视频往往是比较真实,这种真实往往会有天然的吸引力,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乡村直播有很多的粉丝以及观看。
1.对于农村很多事物,城里人都很少接触,看着稀奇,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又有思乡情怀,看着直播种地,打鱼,打野等就觉得亲切,思绪回到自己家乡,让人怀念。
2.做视频或直播门槛低,有钱挣,顺便还可以推销土特产,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了,观看的人多,不仅有打赏,还有在平台挣钱。导致了很多人开始尝试,做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分化。
3.目前三农还是非常看好的,对于三农视频或直播还保持一种新鲜感,三农视频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优胜劣汰,生存法则,无论做什么,时间久了,观众审美疲劳了,就只有那么几个做的优秀的会生存下来吧。
5.无论直播,还是拍三农视频,还是做头条号,创新才能长久,做出自己的个性,这样的自媒体路才会长久...
两个孩子一直没吃过苦,有很多坏毛病,暑假想带她们去贫困山区吃吃苦,请问去哪里好?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短暂的吃苦实际上效果不会太好。就像是励志片,看上去让我们热血沸腾,但是实际上很难改变我们。
吃几天苦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但是对于大部分生活很好的孩子来说,这不会给ta带来很大的影响。这里,我强调的是大部分。
我老师开了一个学堂,孩子在里面是很吃苦的。每天都有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吃饭也是非常朴素的。可以说在学堂里面,孩子自觉过着艰苦的生活。
但是,一旦到了暑假回到家,很多孩子立马被打回原形。有一个女孩子,在学堂和回到家判若两人,为什么?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在学堂太苦了,回到家赶紧慰劳一下孩子。所以放假在家,每天孩子都是抱着笔记本在床上看电影,吃零食。几个月的艰苦训练的成果,2个月不到就消耗殆尽了。
所以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这不是靠到贫困山区吃苦来锻炼的,而是要在平时生活中养成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必须贯穿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而不是零星的几天像走过场式的锻炼。
当然,个别孩子可能会一时顿悟,经过一两次活动判若两人,获得巨大的转变。但是更多的,则是孩子依然是老样子,下次再想让ta吃苦就绝对不干了。
所以家长最好的做法,是打消吃苦的念头,平时多让孩子在家庭中承担一些责任,这会比较有用一些。
我是吃苦长大的,也是因为觉得太累才去努力学习,通过高考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走进大城市,用大脑赚钱,提高生活水平。
但是,孩子的坏毛病,一定要通过带他们吃苦改正吗?
(一)吃苦的孩子,也有不少是一身的坏毛病我所在的村里,大家都要到地里干活,大家都很辛苦。每一家的孩子,在农忙的时候,都需要到田地里帮着大人们干活。无论你在上一年级,还是在上初三。
可是,即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学习,想过更好的生活。
村里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一边干着累活,一边养成了一身的坏毛病!
学习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作业、逃学、抽烟、偷窃,甚至拉帮结派地打群架……
“吃苦”与“改掉坏毛病”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
(二)反思成因当你意识到孩子身上有了很多坏毛病,我建议你先反思一下,孩子坏毛病形成的原因。
看病还需要对症下药呢,育儿也是如此。
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找到合适的改善方法。
比如:
(1)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节俭。
那么我们就要反思在孩子花费方面,是否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同时又给孩子太少的限制,让孩子不懂得合理用钱,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
(2)孩子好吃懒做,不知道为父母分忧。
那么我们要反思,当孩子小的时候,想帮我们干活的时候,我们是否因为担心他做不好或者做得很乱需要很长时间去善后,从而不断的去拒绝他的帮忙?
等到孩子大了,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孩子要对家庭付出的责任感培养,导致了孩子没有形成做家务的意识和习惯,成为了现在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样子。
(三)对症下药当我们分析出孩子坏毛病形成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想一想,有什么适合的方法帮助孩子改善。
比如:
(1)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节俭。
我们可能需要制定一些零花钱的规则,包括每周给孩子的金额以及使用方式;
我们可能需要给孩子看一些纪录片或者绘本,让孩子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状态,珍惜钱财或物品的来之不易;
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看看我们的工作环境,陪我们工作一天,让他知道爸妈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辛苦赚来的;
或者,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去批发一些小东西,带着他摆摊赚钱,让他知道赚钱是不容易的事情。
(2)孩子好吃懒做,不知道为父母分忧。
向孩子灌输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为家庭付出,培养责任感的意识;
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加入到家务活当中,可以从简单的擦桌子、拿筷碗开始,逐渐过渡到自己叠被子,收拾房间;
我们要调整心态,不要太关注学习,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对他一生的影响更大!
(四)到贫困山区吃苦,未尝不可!但不能夸大对孩子的影响到贫困山区吃苦,这个办法也有它的有益之处。
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别的孩子生活的条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水平,会对有些孩子有很大的触动,也许也会让孩子突然间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有很大的改观。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山区生活的时候,很清楚地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虽然他们能适应山区环境,但是一旦回到自己所在环境时,又会故态重显,和去山区之前没有太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这个方式。
有条件去历练一下也挺好的,但是想用这个方式彻底改善孩子,有些奢望了。
想让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好,还需要在家庭中我们的引导和家庭环境的熏陶。
比如,妈妈花钱大手大脚,那么孩子去多少次山区也没多大意义,回来跟着妈妈过一段时间,也就又重新变成大手大脚了。
所以,家的教育才是根的教育。
我们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养育方式中,放在家庭氛围的营造上。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