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麦子一样动人的“沙马”之姓的由来。
彝人称沙马宣抚司为沙马兹莫,沙马吐司是唐代沙麻部的后裔。《元史.地理志》载:“宋代有沙麻(马)部”。“沙麻”的“沙”,就是彝语麦子的发音“沙”。
关于“沙马”之姓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大约在唐宋时期,在大凉山腹心地带的萨玛甲古——今昭觉县古里拉达风景区日哈乡境内,住着一户彝族土著大户人家——雅古部落酉王,也就是“沙麻部”。
当时的雅古部落酉王明叫“雅古惹古”。雅古惹古有九个儿子,其三子雅古比登是一位聪明又善良的年轻人。他热爱百姓,关心民生。他将庶民比做田地上空的云朵,人间没有云朵就不会下雨,田地里没有雨水庄稼也不会生长,没有庄稼人类也不会生存下去。
古时候的萨马甲古属于高原山地气候,田地里只能生长土豆、燕麦、圆根萝卜之类的草本植物。由于年年灾荒,雅古比登的领地里出现了很多灾民。人们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雅古比登这个热情善良的年轻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长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自己部落的千万百姓过上温饱的日子。
雅古比登有一门亲族家门——水西吐司,住在贵州省。雅古比登听说水西吐司家的粮食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大家团结有爱。雅古比登还听说水西吐司家所拥有的麦地,飞鸟歇九程都飞不到边上;而山坡上放牧的牛羊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于是雅古比登带着致富的希望离开家门,去拜访亲族。
雅古比登不顾路途遥远、山高水长,才走了一半路程,随身携带的干粮就吃完了。但饥肠辘辘、骨瘦如柴的雅古比登却没有吃一粒作为种子的麦子。经过千辛万苦回到家长后,人们发现他骨瘦如柴,快要饿死了,很不理解。“你的命都差点丢掉了,为什么不用背上的麦粒 种子来充饥呢?”
雅古比登说“吃种子会断掉舌头。种子是来年唯一的希望,再饥饿也不能吃种子”。
“吃种子会断掉舌头”,就成了彝语中一个著名的典故,至今仍然流传。
回到家后的雅古比登忽然发现口袋里的麦粒忽然发芽了,认为的心血都白费了,很是伤心。
村里的一位老者看见他很是伤心,就劝他:既然麦粒都发芽了,不如把这些发芽的麦粒种到地里,听天由命吧!”
但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地里发芽的麦粒全部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
后来,老四雅古兹吉因为第一个传来了好消息——麦子长出来的好消息,大家都开始称他——沙里(全称为“雅古兹吉木刻沙里”)。沙里成为一个支系。
雅古比登就开始被人称为“沙马”。“沙”就是麦子或者“麦粒”,“马”,就是“教人播种”。在凉山彝族的彝语中,麦子叫“沙”,还含有“艰辛、辛苦、运输、传递,引伸为瘦如木材、贫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