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早餐食用热腾腾、香喷喷的灯盏糕配香淡爽口的豆浆时,我耳畔就回响起家乡的一首儿歌:“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食候(馋的意思)得死。” 天真纯朴的儿歌把我带进了欢快的童年。我的童年生活是在客家祖地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度过的。家乡每至过年过节大部分村民都有制作油炸“灯盏糕”食用。儿时的我特爱吃那诱人的“灯盏糕”。 “灯盏糕”顾名思义,即油炸的似灯盏状的糕。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经油炸而成,形状扁圆,中空而隆起,形似两个旧式灯盏吻合在一起,故在家乡称“灯盏糕”。有的客家地区又称“油炸糕”。 灯盏糕的主料是大米和黄豆。我家乡是以种植农业为主的,稻米是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的主食。而黄豆在家乡也是普遍种植的东西,不论是田头坎尾,房前屋后,田埂山坡,随处都可见它的倩影,尤其是家乡的“田埂豆”,粒大、饱满、色黄,是制作“灯盏糕”的无污染的纯天然上乘黄豆,正是这来自于山野的金灿灿的黄豆滋润着村民的生活,村民们的巧手可把它艺术般地演化加工出水灵灵的豆腐,香喷喷的酱豆……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飘溢出油炸灯盏糕的袅袅香气,令人垂涎。小时候我最爱吃母亲制作的“灯盏糕”。母亲制作“灯盏糕“方法简单易行:将自种的白花花的大米和黄灿灿的黄豆在山泉水中浸泡,待黄豆泡涨后用石磨慢慢地磨成浆;另将带苗大蒜之白质部分,用刀切片撕成条状,投入浆中,注入适量精盐水,搅拌均匀;又选新鲜的瘦猪肉或牛肉(有条件可加入香菇、冬笋等),捣成肉碎。待油锅(最好是刚出的山茶油,也可用菜籽油或花生油、猪油)烧滚后,用汤匙把浆水舀人特制的圆形略凹的薄铁皮勺内,摊成碗口大小,再加些许猪肉或牛肉碎酱质涂盖,连勺投入翻滚的油锅内炸,一会儿功夫糕便自动脱离铁勺浮上油面。因糕质带豆酱,因而在油炸过程中,糕便慢慢鼓起,形成中空扁圆形的球状(形似两片清油灯盏吻在一起),再翻动几下,待炸熟至色泽金黄时,便可起锅。刚出油锅的灯盏糕,浓香扑鼻,金黄诱人,令人食欲顿生。此时,我顾不得那么多斯文,趁热伸手抓一个热气腾腾的灯盏糕往嘴里一塞,喷喷香、松松软、鲜鲜嫩,油而不腻,直嚼得满嘴黄亮亮的油,最后连手指头上沾的黄鲜鲜的香油也要吮吸几下呢!那香、那松、那鲜真叫人欲罢不能。每每此时,我便要饱食一餐,象过大年般欣喜自得。待我品尝之后,母亲便会吩咐我送些灯盏糕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分享这乡土美食。 稻米饱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各种维生素,而黄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等。因此,食用这种用稻米、黄豆及茶油烹制而成的传统美食—灯盏糕,不仅味美果腹,而且营养丰富。如今,油炸灯盏糕不仅在乡村有,城里的大街小巷也有,但在我看来不管怎样都不如母亲亲手烹制的灯盏糕味道纯正。
注:虽然不是我写的!但我是推荐给你!我也是好好心人!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