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认为所有的不幸只会落到不听话的孩子头上;曾经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认为自己是个很坏的学生;曾经因为好友的热情推介,常到一间味道普通收费昂贵的餐厅吃饭……就这样,人们常会因为感情亲疏导致认识和行为的主观和盲目,使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从小,我们受到的第一教育就是听妈妈话。因为小孩子对事物不能形成认识,需要成人的指导。就像小鸟听母鸟的话留在巢中待哺,幼狮遵从母狮的指导猎食。渐渐地,我们的认识上便产生了唯亲是听的倾向。而且这个亲还会发展为我们的亲族、好友等等。就像宋国那个富人,对儿子和邻居说的同样的话,却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儿子是他的亲人,他认为儿子是不可能骗他的,这也是出于一种对于亲人的偏爱吧。又如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对远自在外的诸葛亮的劝告不理不睬,而对身边的整天与自己寻欢作乐的小人言听计从。还有那个在开元盛世中的唐玄宗,听到爱妃杨玉环要日啖荔枝便认为岭南只在官城外,命一骑红尘博红颜一笑。
当然,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帮理不帮亲或是对亲有一种判逆心理,唯亲不听的。三国时的曹操对身边的贤臣心腹都抱着诸多猜忌,别人提出意见,他都认为是对他的挑战,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曹操总疑心他们知得太多,要反他的。于是对他们的话不甚听取,反而大举集市井之贤士听他们的进言。现在很多孩子在社会各种各样的影响下,对亲人、老师、朋友的话产生了叛逆心理,认为长辈父母的话是过时的,老师的教导是不必要的,从而对事物认识产生了偏差甚至做出过激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上离家出走少年渐渐增多。
人,作为有感情的生物,或多或少地总不能避免想问题办事情依赖主观情感。而对身边亲近的人听从信任,对疏远的人不愿相信也是普通的现象。但这样,对事物的认识过分依赖感情,会造成我们对客观事情认识的偏见。我们只有用科学客观的眼光,理性对待亲人或陌生人的话,我们才可能拥有更真实的世界。
朋友,用科学作动力走出那个被情感笼罩的世界吧,你会发现那才是我们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