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发展史已经证明了婚姻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小凉山彝族的婚姻文化发展也是有阶段性的。1950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后来到凉山,帮助彝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我认为这时期小凉山的婚姻文化进入向现代婚姻过度的阶段。民主改革后,凉山彝族等级制度土崩瓦解,随着制度的确立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彝族与各民族间、彝族内部各等级间的人们确立了平等的人际关系,其社会地位不再依赖于天然的血缘等级,而是靠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靠个人的职业、知识、品德和经济收入.过去的兹莫、诺合和曲合已不再是一个阶级等级了,随之过去维护旧的婚姻制度的一些家支习惯法也失去了土壤,为的婚姻法所代替,所以在小凉山各民族间、各等级间互不通婚姻的紧张关系得到相对的缓和。尽管小凉山彝族社会制度虽然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奴隶制社会一步跃入社会,但这时期的转变主要只发生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新旧更替,等社会表层结构的变革。期间国家工业化的冲击力度不强,小凉山的多数彝族人很少能接触到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汽车、电灯、电话、收音机、电影等等。因此小凉山经济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小凉山彝族的文化环境仍然是闭塞的。这时的彝族人民仍然朝出暮归,终年劳作,为养家糊口而奔波,既无闲暇,也少娱乐。尤其在农村,男人们的消遣就是逢场赶集聚众饮酒,女人们的消遣则是与邻里摆龙门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婚姻生活也就显得简单、质朴和稳定,传统仍占主要地位。但是这一时期婚姻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帮助凉山彝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前需要培养大批的彝族青年干部,于是大批凉山彝家儿女不分等级、家支和地域,破天荒第一次迈出家门和族门,走出山村和彝寨与各族各界人士交往,顶着种种难以想象的压力,以一种近似“探险”的行动,接受了祖辈从未听说过的新鲜事物,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等。 这批彝族青年中,绝大多数是因想要摆脱包办买卖婚姻和奴隶主的压迫而参加革命的,他们的行动,不仅解放了自己,而且对千百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的彝族传统婚姻文化也进行了第一次冲击,使之得以动摇,在凉山彝族社会中首次出现了兹莫与曲诺、诺合与曲合、诺合与阿甲、诺合与汉族、曲合与阿甲、呷西与汉族等一批跨等级、跨民族间互通婚姻和自主婚姻的婚变现象。但是这时期家庭和家支仍不承认与外族通婚,原因是受到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彝族姑娘们这时期择偶的标准普遍表现为是:追求国家干部、工人、教师和部队军人等一切吃皇粮的男性,她们只要不超越族别、门第等选择上述对象,一般家庭和家支会给予支持。这时期小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亦即呈现出城镇和农村两种不同形式的发展趋势。城镇彝族的婚姻文化不仅包容本族原有文化,同时逐渐接纳汉族乃至其他民族文化,而农村则基本保持原有传统婚姻文化模式。这时期小凉山彝族婚姻程序简单短速多了。虽然同样分为提亲、相亲、定亲、娶亲、回门、坐家、成家等程序,但所花费用要比过去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