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 文章 的作者名叫苦依五木(笔名柳彝),一个来自大凉山的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姑娘。这里,推荐一篇 小学 作文 ,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
《泪》
爸爸四年前就死了。
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
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 那天,妈妈倒了,看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吃了我做的饭,睡睡觉,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看。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
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 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
我问:“为什么了?”
“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 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那就去给妈妈做饭。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留下的泪水。
柳彝(木苦依伍木)
2015年6月20日
读泪作文有感
“爸爸四年前死了。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吧。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把妈妈接回家……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大凉山四年级彝族小姑娘苦依五木的一篇作文,被网友称为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
一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分享了这篇四年级彝族女孩的作文,看完后心疼、心酸,情绪全无。
令我纠结、难过的不仅仅是这个名叫苦依五木的孤苦女孩的命运,还有大凉山,这片美丽却又贫穷的大山里,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希望社会可以多关注这些贫困落后地区。
最悲伤作文’背后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群体,它需要的不仅是偶尔的关怀,更需得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每个公民最持久的爱与关注。
这篇感人肺腑的《泪》近日戳中了无数人柔软的内心,让很多人在庸常舒适的生活里流下了久违的热泪。人们为这个小姑娘的悲惨命运倍感难过,也被她真挚的情感、坚韧的毅力所打动。《泪》确实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因为它来自于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悲伤的贫困事实。
其实关于大凉山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的新闻从未在公共视野中消失。不管是去年媒体报道的大凉山大量儿童外出打工,还是今年曝光的“大米每10天逢集时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以及各类支教照片和信息,都被媒体不断地呈现,大众对此也并不陌生,反到变得习以为常,但当这样的人间痛苦以如此方式出现时,我们才倍感惊愕。
感动之余,民众通过社交网络的公益渠道,为这个“不幸中依然保持纯真、贫穷中依然渴望学习”的柳彝捐款,希冀以此改变她的生活与命运。这或许是柳彝悲惨人生的一个拐点,自然值得高兴。但需要说的是,假如我们的爱心都只是偶尔被感动时才出现,或许也显得美中不足。
“最悲伤作文”背后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群体,它需要的不仅是偶尔的关怀,更需得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每个公民最持久的爱与关注。
比如,在《直面中国贫困角落》文章中提到,大凉山的一个村民患有眼疾,就因没钱被拖到无法医治。因为,尽管有新农合可以报销医药费,但要个人先垫资才能报账,他垫不起。看病还要路费、生活费,对他来说这是一笔大开销。而柳彝的母亲,也是因病没钱医而去世的。
所以,这给扶贫工作出了新的.现实难题和考验,今后的扶贫不得不去啃最硬的“骨头”,那些最穷的地方,也正是底子最薄弱、条件最恶劣、工程最艰巨的贫困堡垒,相关政策的制订应该更接地气,相关政策的执行需要更灵活,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更耐心细致。
希望柳彝的《泪》不只是打动我们一时,这种感动与警醒需要被时刻铭记。需知道,我们虽然处在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物质充裕的年代,但在这个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依旧贫穷、他们的生活依旧困苦,这个群体并不抽象,它的数字是――7017万,这是目前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他们需要细致耐心的扶贫工作,需要最持久的爱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