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民间有俚语:“彝入住高山”。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凉山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同时,凉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凉山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凉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凉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凉山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凉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凉山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彝族源于羌?
彝族,一个崇巫尚武的神秘民族;一个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一个曾经雄霸大西南DD川、滇、黔的强大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优秀民族,它的族属问题,它来源于何处?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有人认为彝族与古越族同族;有人认为彝族来源于西藏高原;还有“濮人”说、“僚人”说、“卢人”说,也有国外学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种”说等众多学说;但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这一学说。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就是这一学说的主要创造者和支持者,他认为:“彝族渊源出自古羌人。”李绍明等许多学者也均认同这种观点。但随着当今考古界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彝汉古籍文献及西南地区彝族、羌族的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彝族源于羌”这一说法逐渐被证明是片面的、错误的。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于羌”?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彝”?何谓“羌”?现如今我们所用所写的彝族的“彝”,是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北京与彝族干部商议,将当时所用的“夷”字改为“彝”,取房子“ ”下有“米”有“丝”,有吃有穿之意,象征兴旺发达。从此“夷”改为“彝”。而在这之前的汉文古籍中均写作“夷”。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古音读‘聂’。”这与今天彝族人民自称“聂”、“聂苏”、“诺”、“诺苏”、“能”的读音相吻合。而“羌”《说文》解释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也载有:“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因以为号。”因此可知,夷“从大从弓”,羌“从人从羊”,且一东一西,何以谓彝为羌?
再者,羌何时南迁?南迁的是羌的哪一支?据司马迁《史记・秦本记》中的记载:“秦献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灭狄秩帧G嘉捱爰剑之孙n则恐于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后汉书・西羌传》也有:“至爰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螅兵临渭首,灭狄秩帧H碳靖n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秦始皇时……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狄,筑长城以界之,羌不复南度。”根据以上古籍得记载,我们因此可知羌人南迁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而南迁的羌人是由“忍”的季父“n”所率领的“其种人”。在南下之后,其后裔“各自为种”分为“越`羌”、“广汉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他们与由“忍”和其弟“舞”所率领得留在“湟中”的羌人远离“不复交通”。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筑长城以界之”(约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后,“羌不复南度。”那么,当羌人南下以前,在今天彝族广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广大西南地区是否空无人迹?哪些民族又生活劳作于此?随着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甲骨文的破译,我们了解到:早在殷商、周朝甲古卜辞中就有“蜀”及周武王伐纣时“蜀人”参战的记载。1986年在广汉发掘出的“三星堆”遗址,以及随后在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发掘出的“金沙村”遗址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也证明很早就有多个不同的民族(“夷”系统民族)生活于广大的西南地区。另据《西南彝志》记载:夏、商时,勤劳的彝族先民就已经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国;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等部落联盟制国家,并且羌人南迁时与当时生活于今茂汶地区的土著夷人――“戈基”或“果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记述了那段历史:羌人首领“阿巴白构”率部南迁,同土著“戈基人”相战。戈基人非常强悍、勇猛,羌人不敌。在危急之时,天神“阿爸木比塔”托梦羌人用白石打,可胜;托梦戈基人用麻秆打,可胜。次日交战,羌人大胜。从此羌人代代传唱此事,并且将此做为祭神经。羌人白石崇拜由此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也记载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带在西汉时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显然这里所记述的夷与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羌何以为彝之祖。
据彝族经典古籍《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和《送魂经》等彝经的记载。彝族父子连名谱系已有三百余代,如以25年一代计,仅父系社会就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而羌人从公元前384年南迁起算也不过2390年左右。另外,古籍和彝经均说彝族发源于今云南境内,彝族死后送魂也是送入云南昭通、大理点苍、昆明滇池一带,未发现有往北方送魂者。故,从北方南下的羌人何以能“生”彝?彝怎为羌之裔。
最能直接证明“羌”是“羌”,“彝”是“彝”的是两个民族间各自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和文化。根据《史记》和《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是:“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被发为俗。”;“不立群臣,无相长一。”的游牧民族。而彝族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被描述为:“此皆s(椎)结,耕田,有邑聚。”或是“皆编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记为:“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兀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东北有g都国,东北有冉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Y遣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e白不受垢污。”从上面的古籍中的记述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还有,彝族有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根据现今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古彝文有着至少9000年的历史。生活在各地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彝经,包括迁入长江以北及更远地区的夷人先民都在当地留下了古彝文遗迹。而羌族却没有文字,更没有传世的书籍,只有口传的传说和神话、史诗。
综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凉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羌”,同“`”、“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事农耕。另一部分与藏族融合。一部分在茂汶及周边地区延续至今,成为今天的羌族。
那么,彝族真正的源流在哪里呢?著名学者张增祺在其所著的《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中认为:“今天的彝族的族属源流非常复杂,彝族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共同体,他的族源中包含了古代横断山区若干不同族系的古代不了,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来自中亚迁徙而来古部落成份。”“古代‘昆明’是近代彝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蒙默则认为:“彝族是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从旄牛徼外南迁至云南的‘昆明夷’,与以‘濮人’为主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昆明”为彝族之祖先在彝族传说中也有所反映,民国《贵州通志》引《兴义志》曰:“初,秦时有孟(传说中彝族的始祖)者事邛君,邛君邑之。西汉初,其种类繁盛,由泸入滇以西,地方千里,咸为所有,是为昆明夷,《史记》所云‘`’、‘昆明’也。”这段地方志显然系出于当地彝族的传说,说明在彝族自身传说中同样是将其祖先追溯到古代的“昆明夷”。因此,我认为我们彝族是一个以“`”、“昆明”、“ 什数”、“夜郎”、“靡莫”等众多古代“夷”系统部落为了主干,在不同时期逐步融合了其他迁徙而来的民族或部落,(如:羌族)逐渐形成的一个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川、滇、黔等地的民族,一个由多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马吉是属于哪个家谱,知道的话感谢帮忙感谢